信息來源: 作者:梁旭紅 發布日期:2015-08-28
碘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之一,被稱為“智慧元素”。健康成人體內的碘的總量為30mg(20~50mg),其中70%--80%存在于甲狀腺。飲食中如果長期缺碘,會引起兒童智力低下等許多疾病的發生,嚴重影響國家民族的人口素質和社會發展。那么,如此重要的碘在人體中都有什么生理作用呢?
一、生理功能
碘在體內主要參與甲狀腺素的合成,其生理作用是通過甲狀腺素的作用表現出來的。甲狀腺素調節和促進代謝,與生長發育關系密切。
1.參與能量代謝。在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的代謝中,甲狀腺素促進氧化和氧化磷酸化過程,促進分解代謝、能量轉換、增加氧耗量、參與維持與調節體溫。
2.促進代謝和體格的生長發育。所有哺乳類動物都必須有甲狀腺素以維持其細胞的分化與生長。碘缺乏可致兒童生長發育受阻。
3.促進神經系統發育。在腦發育階段,神經元的遷移及分化、神經突起的分化和發育都需要甲狀腺素的參與。缺碘對大腦神經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4.垂體激素作用。碘、甲狀腺激素與中樞神經系統有密切關系。
二、缺碘的危害
不同發育階段碘缺乏病的表現不同。
1.胎兒期
(1)流產、死胎、先天畸形、圍產期或嬰幼兒死亡率增加。
(2)地方性克汀病(呆小病)。
神經型:智力落后、聾啞、斜視、痙攣性癱瘓、不同程度的步態和姿態異常。黏腫型:黏液性水腫,侏儒、智力落后。
(3)神經運動功能發育落后。
(4)胎兒甲狀腺功能減退。
2.新生兒期
新生兒甲狀腺功能減退、新生兒甲狀腺腫。
3.兒童青春期
甲狀腺腫、青春期甲狀腺功能減退、亞臨床型克汀病、智力發育障礙、體格發育障礙、單純性聾啞。
4.成人期
甲狀腺膿腫及其并發癥、甲狀腺功能病退、智力障礙、碘性甲亢。
三、預防碘缺乏病最重要的對象是嬰幼兒以及準備做母親的育齡婦女、孕婦以及哺乳期婦女。
胎兒期和嬰幼兒期需足量碘供應腦細胞發育。從胎兒到生后2歲,是人腦發育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需要足夠的碘來合成甲狀腺激素以保證正常腦發育,而此時嬰幼兒尚未添加輔食,碘攝入如果僅靠代乳品將遠遠跟不上嬰幼兒的體格生長發育和腦發育需要。
孕婦體內的碘除滿足自身需要外,要向胎兒輸送足夠多的碘以滿足胎兒發育的需要;乳母體內的碘很大一部分聚焦于乳汁中,以提供嬰兒發育的需要。因此,嬰幼兒期最好的補碘途徑是通過母乳喂養的方式,從母體得到足夠的碘以保證嬰幼兒生理需要。這個時期只要供給母體足夠的碘,嬰幼兒就不會發生碘缺乏,可有效地預防碘缺乏對母嬰的危害。
由于碘缺乏病的病因十分清楚,所以其預防措施也很明確。補碘是預防和控制地方性缺乏病的唯一途徑,食鹽加碘被證明是最為經濟而有效的方法。
四、碘過量的危害
過量攝入碘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主要是高碘性甲狀腺腫,高碘甲狀腺甲功能亢進癥;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甲狀腺癌;高碘對智力發育同樣有影響。雖然高碘對智力發育的影響不如碘缺乏的作用明顯,但動物實驗已證明,過量碘負荷可使動物腦重量減輕,學習記憶力下降。很多流行病學調查都顯示,高碘攝入地區學生的智商明顯低于適量碘攝入地區。建議正常人每日碘攝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而且應注意,缺碘人群補碘時,碘攝入量不宜過高,速度不宜過快。
五、碘營養狀況評價
通過檢查尿碘;甲狀腺的大小;全血或血清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血清T3T4含量(非獨立檢測指標);血清蛋白結合碘(PBI)進行。其中尿碘檢查最經濟方便。
一般情況下孕產婦在懷孕早、中、晚期需要做做三次尿碘檢測,嬰幼兒及兒童半年需要做一次尿碘檢測,甲狀腺疾病患者需要定期監測尿碘含量。
尿碘檢測可以及時評價碘營養狀況,為醫務人員指導孕產婦及嬰幼兒正確調整飲食中的碘攝入量提供依據。